最近食管裂孔疝这个词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,不少吃瓜网友好奇:这到底是个啥病?严不严重?今天我们就用轻松易懂的方式,带大家一文读懂这个医学名词,顺便分享实用的健康小贴士~
简单来说,食管裂孔疝就是胃的一部分"越界"跑到胸腔里了。正常情况下,食管穿过膈肌的裂孔连接胃部,但当这个"通道"变松或胃部压力增大时,就可能发生移位。
不过别紧张!多数轻度患者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就能改善~
吃瓜网友们最关心的预防方法来啦:
如果出现持续呕吐、呕血、黑便等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现代医学对食管裂孔疝的治疗已很成熟,多数患者预后良好。
其实很多网友体检发现轻度食管裂孔疝时,就像发现"身体的小提醒"。通过科学调理,反而养成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。记住:了解疾病是为了更好地预防,保持积极心态才是健康基石!
现在你明白食管裂孔疝是什么意思了吗?快把这篇科普分享给身边"吃瓜"的小伙伴吧~
行走河南,读懂我国,必须前往坐落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的殷墟遗址,听她的自白:我历来就不是“墟”。
殷墟不“虚”:我国信史向上再千年
在殷墟博物苑,很多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与兽骨在展柜里静默,但很多中外游人来到这儿,依然激烈感触到一个陈旧文明的温度。
甲骨文是殷墟重见天日的引子。
19世纪末,小屯乡民常在耕耘中挖到碎骨片。因风闻碎骨即所谓的龙骨,“龙骨”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掘出售卖至中药铺。1899年,清国子监祭酒、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鹤年堂买药时偶尔发现刻有陈旧文字的甲骨,意识到此为珍贵文物,从而考证出甲骨上的文字,是“殷人词讼文字”。
时至1928年,前史学家傅斯年掌管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,一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、陶器、骨器等多种文物,总算翻开熟睡三千年殷墟的前史一角。时至今日,殷墟已开掘30平方千米,已开掘面积不到总面积的5%。
殷墟不虚。
3300年前,周武王伐纣灭商的那把火,把殷都烧成了殷墟。上世纪20年代,殷墟连续出土的甲骨震动国际。行走河南,读懂我国,必须前往坐落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的殷墟遗址,听她的自白:我历来就不是“墟”。殷墟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