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常见蛇类有毒吗?与蛇“偶遇”怎么办?两爬研究者“蛇年说蛇”

liukang20243天前166.SU吃瓜379
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
甲辰龙年已挨近结尾,乙巳蛇年行将到来。我国蛇类已知18科74属约340种,依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讨所编写的《成都蛇类》手册,成都市已记载的蛇类有8科19属31种,包含无毒蛇23种、毒蛇8种。
在蛇类多样性丰厚的成都,咱们比较简单遇见的蛇类有哪些?常见蛇有毒吗?遇见蛇应该怎么办?近来,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成都的两爬(两栖动物和爬虫类)喜好者、研讨者侯勉。
侯勉的本职工作,是四川师范大学的一名行政工作人员。从喜好入门,他也是业界闻名的两爬研讨专家,近年来,不少两爬新物种的发现都有他的力气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曾发现并命名了海南华珊瑚蛇,也是“素贞环蛇”的发现者。
侯勉在广西调查(拍摄:董磊)
发现蛇类新物种
他们用“素贞”命名
“青城山下白素贞”,提起蛇,许多四川人都会想起白娘子的神话故事。风趣的是,2021年我国科学家宣告发现了一个新物种蛇类,它的姓名就叫“素贞环蛇”。素贞环蛇的发现者便是侯勉。
素贞环蛇的姓名听起来趣味十足,但发现的进程至今让侯勉捏一把汗。2015年夏天,他在云南科考,行程完毕的前一天偶遇了这条银环蛇。由于天色较晚,侯勉没有发现蛇身上的细节特征,就在他预备带蛇脱离时被咬了一口。
“被咬后我就发现不对了。”侯勉听同行描绘,银环蛇咬人不会有显着痛感,但他其时感觉到剧烈的痛,手也开端发黑。随后,他开端紧迫处理,用小刀将创伤挖开整理蛇毒,一起焚烧灼烧,打车去医院。蛇毒医治需求有血清储藏,被银环蛇咬伤一般4小时发生,他原计划去4小时车程间隔的芒市。可巧司机告知他,当地医院3个月前组建了一个ICU病房,也具有救治条件,侯勉决议就近医治。
这个决议太正确了。由于蛇的毒性较大,侯勉被咬2小时后毒性就发生了。走运的是,到了医院后,医生就开端医治。很快,他就失去知觉,“昏迷了四天四夜”。回想起来,侯勉仍有点后怕,即便在复苏后,依然有一段时间无法自理,都需求医护人员帮助。
但让他振奋的是,这段阅历让他深信,这是一个之前没有记载的新物种,随后团队开端针对性调查,也就有了后来“素贞环蛇”的发现。
成都常见蛇是无毒蛇
毒蛇物种相对不多 一般遇不到
成都市区,哪些蛇最常见?怎么辨认毒蛇?阴历蛇年行将到来,作为两爬研讨的专家,侯勉对成都蛇类进行了一些科普。
侯勉告知封面新闻记者,在成都市区最常见的蛇是黑眉锦蛇。黑眉锦蛇很好辨认,它的眼睛后边有一道“眉纹”,也是成都市民口中的“菜花蛇”。
赤链蛇也是常见的蛇类之一,首要散布在龙门山脉、龙泉山脉和成都平原。赤链蛇反面为红、黑相间的横纹,由于色彩比较艳丽,常被误认为是毒蛇。实际上,赤链蛇和黑眉锦蛇相同,都是无毒蛇。
相对于成都蛇类多样性而言,成都的毒蛇物种数量不多,仅有8种,约占成都蛇类物种数量的四分之一。其间,虎斑颈槽蛇是相对常见的毒蛇之一
虎斑颈槽蛇比较好辨认,他的头部是椭圆形,颈部反面中心有一条凹槽。在成都,虎斑颈槽蛇首要散布在丘陵和山区区域,如成都西边的山区、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,在离市区较近的区域,曾发现于青龙湖湿地公园,但较稀有。
侯勉说到,成都的其他毒蛇还有短尾蝮等,不过毒蛇日子的区域都远离市区,多会集在龙门山脉,一般遇不到。
遇见不必惧怕
蛇不会主动进犯人
许多人比较怕蛇,在户外活动时碰见蛇应该作何反响?侯勉告知封面新闻记者,碰见蛇时不必过于忧虑,实际上无论是无毒蛇仍是毒蛇,一般不会主动进犯人。
当人与蛇的间隔一守时,蛇一般会挑选脱离。“假如它觉得你对它有要挟,就会盘起来,尾巴翘起。”侯勉表明,当蛇作出这个反响时,就代表它在挑选自卫性地进犯。这个时分,千万不要接近蛇,而是走出安全间隔,蛇天然就走了。
侯勉说到,市民朋友们在进行步行、爬山、溯溪等户外活动时,能够带根爬山棍“操之过急”。当发现有蛇时远远地敲一下,蛇就会脱离,尽量不要损伤它们。他还说到,一般爬山步行很难接近蛇日子的区域,不过他仍是主张,步行爬山时尽量不要接近岩壁、在林子中行走时留意昂首看,溯溪时也能够调查下两边的树。
依据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讨所编写的《成都蛇类》手册,假如不小心被蛇类咬伤,可依据牙痕和症状,做初步判断。无毒蛇咬伤的牙痕一般为成排的多个;毒蛇咬伤的牙痕一般为2个。无毒蛇咬伤后出血少,很快凝聚,疼痛感很快削弱,无身体反响;毒蛇咬伤后疼痛感大多较强且继续,或许随同有创伤邻近的部分肿胀、胀痛、发黑、出血较多等;身体反响或许有心跳加速、呼吸短促、头晕、视觉含糊等。
被毒蛇咬伤后,应当当即经过120急救电话联络当地医院(最好是县级医院以上),整个进程中尽或许坚持镇定。过于慌张和严重简单犯错,或许加速中毒反响。
告发/反应

相关文章

动物国际的“女儿国”,全球仅有全雌性蛇类怎么繁殖子孙?成都生物所团队初次破译

动物世界的“女儿国”实在存在!钩盲蛇种群清一色为雌性,却能经过孤雌生殖代代相传。最新研讨发现,这些身长不过手掌的“花盆旅行家”,靠着基因组的精妙“编程”,成功破解了没有雄性参加的繁殖难题。4月3日,红...
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