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走河南,读懂我国,必须前往坐落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的殷墟遗址,听她的自白:我历来就不是“墟”。
殷墟不“虚”:我国信史向上再千年
在殷墟博物苑,很多镌刻着甲骨文的龟甲与兽骨在展柜里静默,但很多中外游人来到这儿,依然激烈感触到一个陈旧文明的温度。
甲骨文是殷墟重见天日的引子。
19世纪末,小屯乡民常在耕耘中挖到碎骨片。因风闻碎骨即所谓的龙骨,“龙骨”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掘出售卖至中药铺。1899年,清国子监祭酒、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鹤年堂买药时偶尔发现刻有陈旧文字的甲骨,意识到此为珍贵文物,从而考证出甲骨上的文字,是“殷人词讼文字”。
时至1928年,前史学家傅斯年掌管对殷墟进行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,一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、陶器、骨器等多种文物,总算翻开熟睡三千年殷墟的前史一角。时至今日,殷墟已开掘30平方千米,已开掘面积不到总面积的5%。
殷墟不虚。